昨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正式开诊。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日均门急诊量6000人次。院内开设包括内、外、妇、儿科在内的全部学科的门诊、急诊急救以及住院病房,同时配套建设科研及教学。第一批开放门诊科室35个,专业病区4个,病床121张,5间手术室,急诊医学科同步开放,所有配套检验检查项目开放。该院区开诊后,北京朝阳医院“一院三区”将实行差异化发展,本部床位及部分学科向常营地区疏解,新院区可辐射周边约40万居民及津冀地区。
(相关资料图)
医疗质量与院本部实现同质化发展
全新的常营院区医院窗明几净,开诊首日就已经有不少患者在院内有序就诊。常营院区急诊面积是本部急诊面积的两倍,近一万平方米。急诊与120实现数字化衔接,病人“上车即入院”。此外,该院开设临床心理科,门诊、住院患者均可进行心理测评。该院区可辐射周边约40万居民,在满足北京东部地区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的同时辐射津冀地区。
作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的示范工程,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在医疗管理与医疗质量方面与院本部实现同质化发展,在医疗特色方面实现差异化发展。如医院特色学科之一的高压氧科将整体平移至常营院区,新氧舱拥有国内最大的两组三舱七门式空气加压方舱群,分为常规治疗舱、重症治疗舱和特需治疗舱,全方位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治疗最大容量为62人。氧舱创新地设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舱内多模态监护系统及存储分析平台,可进行舱内心电监测、呼吸机支持、脑功能监测等,并开展相关量表评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高压氧治疗方案。
常营院区打造“数智化医院”
常营院区开诊后,将以患者需求导向为核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数智化医院”。如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门诊患者自助式服务简化就医流程;提供以患者为核心的医技检查多途径预约;开通线上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随访、远程指导;住院患者可直接“拎包入住”、互联网订餐、远程会诊、宣教、复查等智能体验;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app向患者深度开放检验、检查、病历、体检、电生理等超过95%的数据报告,通过“三全”数智化医院建设,努力解决看病就医中的“难与繁”。
依托5g技术,该院区的急诊与120实现数字化衔接,病人“上车即入院”。通过数字化平台,患者进入救护车之后、到院之前,信息就能通过升级的医学设备直接传到医院,譬如心电图、用药情况等,尤其有利于对心脑血管患者、严重创伤患者、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的治疗,医院能快速开通绿色通道,患者甚至可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手术室等。
在就诊方面,自5月26日14:00起,患者可通过“北京朝阳医院患者服务”小程序、“朝阳健康云”app、114平台、“北京朝阳医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预约挂号。常营院区开诊初期,门诊工作时间为工作日8:00-12:00、13:00-17:00,双休日、节假日不开诊。急诊内科、外科24小时开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暂不开放。开诊初期为保障患者安全,请急危重症(转运)患者及危重孕产妇前往本部(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南路8号)就诊。
形成一院三区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是本市重大医疗资源疏解项目,新院区建成后将成为医院主院区。市医管中心在组织朝阳医院做好新院区运行各项工作的同时,同步加快推进老院区床位疏解和功能优化调整,确保按照时限要求完成疏解任务。
常营院区的开诊,标志着朝阳医院形成“一院三区”的发展新格局。未来,朝阳医院将加强优势学科领先地位,进一步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形成贯穿北京市“东-中-西”、资源汇集、优势互补的格局,努力实现“强综合、强专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学中心”建设目标。
医院本部将进一步“瘦身升级”,聚焦中心城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及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并大力发展国际医疗,助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卫健委重点临床专科(呼吸危重症医学)及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作用,发展研究型病房,推进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
常营院区将满足周边居民医疗救治需求,承担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任务,努力成为国家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同时,进一步扩大医院优势学科建设规模和服务面及影响力,促进潜力学科的特色发展及其精细化、精益化的资源布局。常营院区将作为医学人才教育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石景山院区将强化急危重症、疑难病例以及公共卫生应急、妇儿疾病诊治能力,补充京西地区缺乏区域医学中心资源的短板,同时打造国家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和区域妇儿诊疗中心,守好京西地区“西大门”。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摄像/本报记者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