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的首都科学讲堂推出《五位院士畅谈北京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专题讲座,为中国碳中和之路“支招儿”。本期首都科学讲堂得到了北京碳中和学会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的演讲主题是《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杜祥琬院士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满足三个目标——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
(资料图片)
杜祥琬院士说,解决我国中东部的能源紧缺问题,需要转变等着“西电东送”的思路,要采取“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的方式。“身边取”就是提高中东部的能源自给率,不够的部分再“远方来”,通过“西电东送”的方式解决。东部各省份是节能提效的先行区,是核能发展的优先区,是海上风电、海洋能发展的优势区,同时还可以利用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生物质、地热、工业余热等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的演讲主题是《碳中和科技创新与流程工业生命周期工程理论实践》。聂祚仁院士说,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问题,追求材料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生命周期工程是多专业多领域相融合的工程研究,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的演讲主题是《中国煤电低碳转型之路》。倪维斗院士强调,我国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在2022年占到52%,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源头。把煤电搞好,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煤电低碳转型的路径,第一要务是尽快提高煤电效率,减少耗煤量。”倪维斗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演讲的主题是《创新驱动、推进ccus高质量发展》。费维扬院士认为,ccs/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促进我国从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多元供能体系平稳过渡,在满足减排需求的前提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的演讲主题是《钢铁工业碳中和愿景和主要技术路径》。毛新平院士认为,钢铁工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是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的过程,更是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过程。
“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六大技术路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系统能效提升,系统能效提升是通过深度节能技术应用与装备升级改造,实现能源精细化管控,余热余能应收尽收,做到全系统极致能效。”毛新平院士强调。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2023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方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